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張憶東:比“新半軍”短期波動風險更大的是錯失時代的機遇

uSMART盈立智投 07-26 10:14

精彩觀點

1、今年來看,最快可能要到四季度後期,美股纔有可能見底。

2、從中長期角度來說,美國歐洲可能會進入到一個較長期、以10年左右衡量的類滯脹格局,它的通脹比過去30年更高,而經濟增長動能比過去30年更低。

3、全球進入到“全球化受衝擊”的“類滯脹”新階段,從效率優先的“做大蛋糕”時代轉向強調公平的“分蛋糕”的新時代,如此,政治對經濟的影響顯著提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以及各國內部“左”和“右”的衝突越來越加大。

危中有機,解決全球滯脹以及衍生的安全問題,要靠科創,這是時代的最強音,這裏邊有三個大的方向:一個是能源科技,第二是信息科技,第三是國防科技。

4、現在我們所面對的也是這種結構性的朱格拉週期,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我們要想清楚,在“火焰”的產業裏邊,我們國家希望這些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持續擴散,而中國資本市場在新的時代推動科技創新、經濟轉型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長期戰略性看好科創板。

5、下半年外部環境比較複雜、負面,相比較而言,中國經濟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一方面我們的優勢在於龐大的內需、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第二個方面我們“船大抗風險”。

6、中國的經濟週期、企業盈利的週期跟美國、歐洲是錯位的。我們現在是從底部起來,他們是從高位回落,所以中國股市面對海外市場動盪的敏感度將會下降。

7、我們下半年經濟是復甦,但也不要過度樂觀,不要一想着經濟復甦就覺得是不是有大牛市要來,我們還是要正視困難。

8、從股市的角度來說,我們聚焦結構性機會,聚焦結構性行情,耐心尋找阿爾法。現在並不是人傻錢多速來的這種瘋牛,或者說指數級的大牛市,所以我們要更加相信專業,相信選股的力量,相信靠譜的基金經理,普通投資者不要自己瞎折騰。

9、我們特別看好“新半軍”,以新能源、新能源車爲代表的能源科技革命,以半導體、智能駕駛、基礎軟硬件爲代表的信息科技,還有以軍工爲代表的國防科技,這一塊的結構性行情中長期將會持續擴散,將會成爲未來2-3年,甚至是5-10年的大趨勢。

10、現在中國的經濟和海外的經濟都使得傳統行業加速出清,格局在優化,所以這一類的東西不要管它的行業,去找那些死不了的公司,所謂剩者爲王,那些死不了的公司反而能夠分到蛋糕。

11、“新半軍”追高總歸是有風險的,但這個風險是短期的波動風險,而比短期波動風險更大的是錯失戰略性機遇的風險,是你因爲擔心這種短期的波動而失去了時代的機遇。

以上,是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近日在一場三季度投資策略會上,分享的最新觀點。

張憶東分享了對於海內外宏觀環境的分析,在他看來,歐美將面臨一箇中長期的通脹,美股最快要到四季度後期纔可能見底。

但這並不影響他看好國內資本市場,因爲中國的投資時鐘是走向弱復甦,且中國經濟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與此同時,經過了幾年的出清後,中國正迎來科創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他認爲,中國經濟已經走出了最壞的階段,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都在上半年呈現了一個未來數年的低點。具體來看,長期的維度,張憶東看好以“新半軍”爲代表的科創方向。

面對高漲的“新能源+”行情,很多人擔心追高風險,張憶東也承認這一點,但他說:“這個風險是短期的波動風險,而比短期波動風險更大的是錯失戰略性機遇的風險,是你因爲擔心這種短期的波動而失去了時代的機遇。”

聰明投資者整理了張憶東主講和問答全文,分享給大家。

大家好,和大家分享一下對於境內外宏觀環境的分析,以及中長期產業投資的方向,最後,我會跟大家分享一些投資策略。

下半年美股的核心變量不是“殺估值”

而是“殺盈利”

首先我們聊一聊海外。

從下半年的維度來說,三季度海外還是會處於投資時鐘的滯脹期,地緣政治和全球產業鏈對歐美通脹依然是一個重要的負面影響。

而對於美聯儲,它加息的進程“欲罷不能”,7月份75個bp、9月份50個bp、11月可能還會有25個bp的加息,如果暫停加息最快可能也要到12月份。

總體來看,下半年美國“脹”的壓力依然延續、有慣性,相比上半年,“滯”的壓力、經濟下行的壓力會進一步惡化。

“滯”的壓力體現在高通脹的延續以及美聯儲政策收緊衝擊美國消費、房地產市場,美國高頻經濟增長指標會在下半年進一步惡化。美國6月份PMI是52,到四季度很可能回到榮枯線下方,50以下。

所以,下半年美股的核心變量不是“殺估值”,而是“殺盈利”。

我們看左邊這張圖,上半年美國的長端利率,主要是美債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年初的1.4%上升到6月份的3.5%,陡峭度非常強烈,從而導致美股乃至於全球的風險資產都出現了一輪“殺估值”。

此次美股調整跟2018年有些相似

但區別在於通脹

今年美股最終將走向衰退熊市

最快可能要到四季度後期見底

目前從動態市盈率來看,美股上半年大跌之後,已經到了歷史的中位數,跟2018年有些相似。

如果說現在只是2018年美股行情的重演,那麼,經濟已經因爲政策收縮而走弱,後續美聯儲將會放鬆了,現在美股也就是底部區域了,如果我們簡單按照過去10來年的這種老黃曆老經驗來判斷,現在美股可能就是低點。

然而,現在跟過去10年,特別是跟2018年、2019年最大的區別就是通脹。不只是這一輪通脹顯著的惡化,從中長期角度來說,美國歐洲通脹有一箇中長期擡升的壓力。

歐美“滯脹”在三季度更加顯性化,而四季度經濟走向衰退的壓力也會更加明顯,從而就使得動態市盈率的指標意義要小心,很可能引發誤判。

因爲動態市盈率是基於盈利預測,下半年美國經濟大概率會越來越差,但是美國標普500指數2022年的盈利預期現在並沒有下調,這是不合理的。

從風險溢價的角度看,美股風險溢價處於過去十多年曆史均值的向下一倍標準差的下方。

這兩個指標都反映美國資本市場對於美國經濟“軟着陸”依然有幻想。

什麼叫軟着陸?就類似於2018年、2019年的美國經濟,那是軟着陸。軟着陸之後,美股又創了歷史新高,它並不是一個衰退熊市,2018年、2019年其實是個美股大牛市中的調整,調整之後還是一個牛市格局。

這次不一樣!從滯脹最終走向衰退的背景下,美股盈利可能超預期下行。

另外,小心buyback(回購)走弱的負面影響。過去十年,當美國經濟弱,市場流動性又非常充裕的時候,回購對於美股的EPS起到了一個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現在隨着美國金融條件的惡化,對應的就是,在今年下半年,美國回購規模會顯著跳水。

這些都使得美股的下半年“殺盈利”的動能可能會比現在預期的要強得多。而“殺盈利”之後,美股的動態市盈率自然就跳升了,進而又會再次“殺估值”。

現在看上去美股動態估值低,那是一個假象,並沒有反映美國經濟下半年走弱,沒有反映美國經濟走向衰退時美股EPS向下跳水的風險。

過去60年,NBER(注:美國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美國宣佈經濟衰退的最權威機構)宣佈的美國經濟衰退也就出現過了9次。

針對這九次衰退熊市,我們統計了美國經濟進入衰退之前的標普500指數的高點,到美國經濟進入衰退之後美股的低點,它的衰退熊市平均跌幅是37%,下跌交易日是300個交易日。

這次,不論是調整時間還是調整空間都不夠,今年來看,最快可能要到四季度後期,美股纔有可能見底。

歷次美股“衰退熊市”見底的時候,經濟走弱對於盈利衝擊會導致美股有一輪快速殺跌。NBER宣佈的美國衰退,離現在最近的前兩次——2020年3月以及2007年12月到2009年上半年,這兩次衰退都使得美股盈利有一次斷崖式的下行。

目前,“殺盈利”的影響因素並沒有price in。

我們講的下半年宏觀經濟“東方日出西邊雨”,中短期來看,海外經濟還是“西邊雨”,投資時鐘的情況還是偏不利的。

歐美可能進入以10年左右衡量的“類滯脹”期

過去30年全球化紅利使得美國商品通脹被系統性壓低了

從中長期角度來說,美國歐洲可能會進入到一個較長期、以10年左右衡量的“類滯脹”期,它的通脹比過去30年更高,而經濟增長動能比過去30年更低。

1964年到1994年,美國的核心通脹在高位震盪、大起大伏,1994年以後美國通脹低位徘徊,1994年之前的通脹震盪區域下沿,跟1994年以後通脹震盪區間的上沿基本一致。

爲什麼會出現歐美“通脹消失之謎”?我們分析認爲,1994年之後對美國核心PCE的波動解釋度更高的是商品通脹。

爲什麼1994年以後,商品通脹長期主導美國的核心通脹,並且維持低位運行?

看這兩張圖,左邊,美國進口商品金額比上美國居民商品消費支出的比例從90年代初的31%上升到2012年的62.6%,1994年之後很陡峭,意味着全球化紅利使得美國高度依賴外部商品供給。

右邊這張圖反映了美國的商品通脹和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商品價格,亦步亦隨。因此,從外部機制來說,全球化紅利使得美國商品通脹被系統性壓低了。

壓制美國通脹還有個內部機制,美國利用美元作爲國際貨幣體系的儲備貨幣作用以及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比如IMF,它利用這個規則來幫助美國內部熨平通脹。

具體而言,可以看左上方的圖裏,藍色這條線是服務通脹,灰色這條線是商品通脹,每次當美國經濟熱的時候,美國服務通脹上升,但是這個時候往往是美國加息、美元升值,因此,對應的以美元計價的商品通脹反而在走弱,在低位徘徊。

反過來,當美國經濟差的時候,美國服務通脹走弱,美聯儲放水刺激美國經濟,美元這個時候往往是貶值的,對應的是美元計價的商品通脹會有所反彈。但是,由於美國經濟是全球主要的需求方,這個階段美國經濟差,所以,商品通脹反彈力度也不大。

如此此消彼長,一起壓制住美國的核心通脹,直到去年四季度,美國的商品通脹、服務通脹帶動核心通脹,全部突破了過去將近30年的低位徘徊,成爲脫繮之野馬。連耶倫也不得不在今年上半年承認判斷錯了通脹。

美國長期以來壓制通脹的內、外部平衡機制正在被打破

大放水刺激經濟增長的老路行不通了

全球經濟“滯”風險加大

對於美股通脹,過去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從量變到質變的事情?

一個是逆全球化的政治行爲,特別是2018年以後,美國跟中國搞貿易脫鉤,包括最近頻頻忽悠重建“排斥中國”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這種政治行爲其實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它會使得美國的供應鏈更加不穩定。

其次,疫情也使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性增強,這個疫情具有典型的“反全球化”,因爲全球化時代的人員密切往來可能會導致這個疫情持續變異,不利於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和服務業。

第三,地緣政治衝突的後遺症是新舊能源替代的加速,一方面歐美加速清潔能源的推廣;另一方面,產油國知道傳統能源最終的命運是被清潔能源所替代。

所以這一次,當油價再次到歷史高位的時候,產油國的資本開支、新建產能一點都不積極,持續在低位,就有點像咱們2016年之後的煤炭價格一樣,未來傳統能源價格波動區間的中樞上移了。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中國自己也在進行結構調整,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現在也在強調共同富裕,我們也不像以前,以高污染高能耗爲代價,把增長的紅利讓給美國。

這些因素都使得美國長期以來壓制通脹的外部平衡機制——也就是全球化的紅利被打破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美國國內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在全球化紅利這種盛世來臨之前的70年代80年代,每一次當美國有通脹的時候,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就開始飆升,美國勞工階層、美國的工會就要求資本家漲工資。

但是在1994年之後,美國老百姓面對着放水導致的國內服務通脹壓力和福利損失,由於能夠得到大量的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由於全球化紅利補充了因爲通脹而受到的福利損失,所以,1994年以後,勞動力成本比上勞動生產效率的比值反而一路下行。

直到這兩年,趨勢再次反轉,疫情和“逆全球化”導致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商品價格走高。而美國老百姓由奢入簡難,前幾年因爲撒錢救經濟,讓他們有更強的更好的生活追求。

所以,當國內通脹來臨之後,海外商品不能幫助美國勞工階層顯著地改善福利,就會出現罷工等行爲來要求加工資,工資通脹螺旋開始旋轉,勞動力成本佔勞動生產效率持續提升。

展望未來,中長期歐美通脹壓力將提升,大放水刺激經濟增長的老路行不通了,全球經濟“滯”風險加大,特別是歐美經濟中長期停滯的壓力在顯著提升。

1994年以後,根據我們對全球化價值鏈的分析,全球化紅利走兩段,第一段是生產效率的提升,到2008年初到頂;第二段是2008年以後,全球化紅利開始盛極而衰,但是全球化價值鏈持續高位震盪,全球化紅利持續,原因就是各國大放水,經濟不行就大放水。

現在老革命遇到新問題,一旦通脹的中長期壓力起來了,就很難持續地大放水。雖然經濟不行時,歐美可能還會大放水,可是一旦大放水,通脹又來了,立刻就要考慮壓通脹、收縮,從而,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增長的動能將顯著下降。

如此,全球進入到“全球化受衝擊”的“類滯脹”新階段,從效率優先的“做大蛋糕”時代轉向強調公平的“分蛋糕”的新時代,如此,政治對經濟的影響顯著提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以及各國內部“左”和“右”的衝突越來越加大

科創解決滯脹的問題

有三個大的方向

危中有機,解決全球滯脹以及衍生的安全問題,要靠科創,這是時代的最強音,這裏邊有三個大的方向:一個是能源科技,第二是信息科技,第三是國防科技。

從能源科技的角度來說,首先,新能源車及其智能化,這將帶來中國的自主品牌對歐美化石能源車的替代,這個市場非常龐大,另外,導致國產汽車零部件以及相關的TMT都迎來了黃金髮展期,甚至新能源車智能化的進展將會帶來儲能技術的革命性突破。

其次就是清潔能源——風電、光伏、氫能、核能,這些中國都是非常有優勢,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潔能源的市場,同時我們在能源技術上面也是在全球領先的。

我認爲,能源科技正處於爲期10年甚至更長時間值得期待的朱格拉週期。

從信息科技的角度,跟過去的20年有個區別,過去20年的信息科技主要體現在移動互聯網的朱格拉週期,而下一步信息科技的突破主要體現在人工智能,具體而言,包括智能駕駛、智能製造、大數據、雲計算以及生物科技等細分領域結合在一起的科技創新。

第三個大的方向就是國防科技。我們看兩個方面:

樹欲靜而風不止,從全球的角度看OECD國家的軍費開支增速的週期。1966年到1986年,在美蘇爭霸的過程中,OECD國家的軍費開支增速持續在高位震盪。

1986年以後基本上有10年降、10年升的規律,新一輪OECD國家軍費開支增速的低點是2016年,正常來說2026年、2027年是這一輪軍費擴張增速的高點,之後不排除持續高位震盪。

對中國而言,國防科技是中國發展先進製造業最重要的一個領頭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背景下,未來數年,國防科技的高景氣趨勢成爲明牌,它的行業貝塔是最確定的。

因爲國防科技可以促進科技創新,培養大批的專精特新小巨人,特別是在航空航天、電子裝備、信息科技這些領域的“自主可控”,將有廣闊空間。國防科技的軍民融合,將推動中國先進製造業的快速增長。

以這三大科技方向爲核心的中國先進製造業中長期發展,將具有結構性朱格拉週期的屬性。

什麼叫結構性朱格拉週期?

比如2009年到2019年,以美國爲例,它是移動互聯網主導的朱格拉週期,但是並沒有把美國全部產業的設備更新週期都帶動起來,像“鐵鏽地帶”的經濟依然非常糟糕。

現在我們所面對的也是這種結構性的朱格拉週期,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我們要想清楚,在“火焰”的產業裏邊,我們國家希望這些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持續擴散,而中國資本市場在新的時代推動科技創新、經濟轉型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長期戰略性看好科創板。

總結一下,立足長期,我剛剛說的三大科技具有戰略性機會,這裏有玫瑰,就在這裏跳舞。

中國“船大抗風險”

最後,分享一下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特別是A股的看法。

從兩個角度來說,先是看宏觀的層面,中國經濟格局跟歐美恰好相反,我們的投資時鐘是走向弱復甦,美國的投資時鐘是剛纔講的類滯脹,走向一個衰退。

下半年外部環境比較複雜、負面,相比較而言,中國經濟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一方面我們的優勢在於龐大的內需、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第二個方面我們“船大抗風險”。

跟美國相比,目前我國是美國GDP的80%,但是2012年歐債危機的時候,我們只是美國GDP的56%,所以說,我們現在是船大抗風險。

1997年、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國還是個小經濟體,只有美國 GDP的10%左右,所以,現在大家不要妄自菲薄,不要過度擔心海外風險,要相信中國船大抗風險。

再加上我們在過去幾年,面對中美的貿易摩擦,我們已經把自身的風險提前釋放,包括,金融層面的風險,進行了金融供給側改革;還有房地產加速出清,已經把風險暴露出來了。

經過幾年的出清以後,難以回頭走老路,現在中國迎來了科創驅動的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從抗風險的角度,跟歐洲相比,特別是南歐,以及廣大的亞非拉新興市場,中國的外債佔比是非常低的。

所以,雖然下半年外部環境複雜多變,歐美可能從滯脹走向衰退,但中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比以前要強得多,海外衝擊對中國的影響並不是系統性風險。

第三個角度,爲什麼中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更強,因爲中國的經濟週期、企業盈利的週期跟美國、歐洲是錯位的。

我們現在是從底部起來,他們是從高位回落,所以,中國股市面對海外市場動盪的敏感度將會下降,可以類比2002-2003年,類比2009-2010年,海外處於泡沫破滅以後的經濟衰退,但中國是經濟復甦,所以兩個市場的,一個是有機會,一個是沒機會。

除非出現類似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否則,海外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衝擊不大。需要警惕歐央行因爲高通脹而開始的加息週期,不排除歐債危機二次上演,至少灰犀牛已經隱現,但是,考慮到歐盟應對歐債危機1.0的豐富經驗,歐債危機2.0也許將有驚無險。

中國目前是弱復甦

中長期底部已經確認

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將是弱復甦,爲什麼是弱復甦?

一方面,疫情的影響正在好轉,政策託底的力量也在逐步見效,所以年內經濟壓力最大的階段已經過去。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承認,復甦歸復甦,可是跟2020年相比經濟復甦的困難是比較大的。

外部,2020年歐美是大放水,而現在是一個強收縮,歐美經濟下半年的走向將非常糟糕。

內部,房地產的格局跟2020年也不一樣。2020年下半年,房地產銷售和投資明顯升溫。而現在依然是房地產行業加速出清的階段。疫情防控的壓力也比2020年下半年更大一點。

所以,我們下半年經濟是復甦,但也不要過度樂觀,不要一想着經濟復甦就覺得是不是有大牛市要來,我們還是要正視困難。

我們有好的條件,因爲通脹的壓力現在比歐美小很多,無論是糧食問題,還是豬週期問題,現在都不是大問題。

通脹雖然在三季度末可能有點擾動,但是總體來說,不會影響我國寬貨幣、寬信用的政策主基調,這是宏觀角度。

從股市的角度來說,我們聚焦結構性機會,聚焦結構性行情,耐心尋找阿爾法。現在並不是人傻錢多速來的這種瘋牛,或者說指數級的大牛市,所以我們要更加相信專業,相信選股的力量,相信靠譜的基金經理,普通投資者不要自己瞎折騰。

中國經濟走出了最壞的階段,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都在上半年呈現了一個未來數年的低點。美國的風險溢價在歷史均值向下的一倍標準差以下。港股是向上兩倍標準差以上,A股是向上一倍標準差,這都反映了極度悲觀的預期,港股1季度簡直是處於危機模式了。

所以,我認爲,中國資本市場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中長期的底部已經確認。

中國股市出現指數牛市的條件仍不足

看好“新半軍”主導的結構性行情

但是,大家也不要過度的樂觀,因爲內外部的風險、基本面的困難仍不容小覷,現在這個時候出現指數牛市的條件仍不足,我們要亂中取勝,以選股策略爲主,交易策略爲輔。

我們特別看好“新半軍”,以新能源、新能源車爲代表的能源科技革命,以半導體、智能駕駛、基礎軟硬件爲代表的信息科技,還有以軍工爲代表的國防科技,這一塊的結構性行情中長期將會持續擴散,將會成爲未來2-3年,甚至是5-10年的大趨勢。

我們A股策略團隊判斷,下半年“新半軍”仍是行情的引領者。

雖然大家現在有畏高情緒,的確,現在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從擁擠度的角度來說,不只是新半軍爲代表的科技成長,其實,消費股也蠻擁擠的;不擁擠的地方就像“冰冷的海水”,只有房地產、銀行、基建等,就是所謂deep value的那些價值股。

這些領域的景氣度是不一樣的。市場熱絡的地方,就要找新興行業,但的確很擁擠,這真的要相信專業的基金經理,普通投資者不要貿然去炒,否則有可能看對了方向但仍然虧錢,因爲在這種魚龍混雜的背景下,很難判斷哪些公司最終能夠脫穎而出成爲真正偉大的公司。

長期而言,“新半軍”的大趨勢是沒問題的,高景氣度沒有大問題,但是,短期很擁擠,所以我建議大家還是選擇專業的基金經理並用定投的思維來買這些成長股。

對於消費股和價值股都需要做交易的,因爲消費股跟以前不太一樣,成長屬性已經在弱化,更多是圍繞着疫情緩和之後帶來的階段性需求釋放,從而,帶來階段性的性價比改善。

消費股無論是在A股、還是港股,都有些不錯的公司,但我們還是需要用宏觀貝塔的思維來做擇時,包括,旅遊餐飲、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等。

價值股特別是港股的價值股具有“類債券”配置價值。無論是國企地產、券商、銀行、保險還是能源,短期雖受到宏觀不確定性的影響,但長期類似“可轉債”,因爲滯脹的全球環境下,傳統行業將加速出清,所謂“剩者爲王”,死不了的優質公司能分到更多蛋糕。

總結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東西總結下來就三點。

第一點,外部環境動盪,下半年美股將走向衰退熊市,中長期海外將步入“類滯脹”的亂世,而“全球化紅利期”的盛世已過。

第二點,中國經濟具有較強的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下半年中國的資本市場有希望跑贏海外市場。

第三點,中長期以新半軍爲代表的科創方向是行情的主線,應該深度挖掘,相信專業的力量,相信長期的力量,相信中國的國運。而消費和價值股是配角,基於性價比做波段操作。

 問 答 環 節 


三季度末,俄烏衝突對於歐美通脹影響最集中的階段可能就過去了

 問 俄烏衝突對於全球通脹的影響要維持到什麼時候?

 張憶東 從短期角度來說,可能三季度末就差不多了。

三季末有兩個事情要發生,第一個事情是糧價。歐洲的糧倉是烏克蘭,烏克蘭的糧倉是烏東,烏東是戰區,現在運不出去,但是,俄烏已經達成協議謀求解決了。所以,從地緣政治對糧食價格的影響來看,怎麼着三季度末最壞的階段也將過去了。

第二個就是油價和天然氣,最近拜登開始出訪中東,沙特用了一個很“搞笑的”招,他自己加大出口,同時從俄羅斯加大進口,這樣來看,他雖然兩邊都不得罪,但是,對全球而言,總的原油供應量階段性提升了。

最近歐、美的油價比前期向下了一些。等到3季度末,一旦歐美經濟有更明顯的衰退跡象,油價可能會從現在的每桶100美元左右向下,比如到90美元,極端一點可能80左右。

天然氣最近已經是博弈的焦點,比如北溪管道重啓供氣,但是跟俄烏衝突之前相比,它的供氣量也就達到40%。到了三季度末(歐洲天氣開始變冷),一旦俄烏衝突仍沒有停戰,天然氣漲價的風險屆時仍將釋放。

但是,考慮歐洲已經積極從美國等地大量進口天然氣,並試圖重啓煤電機組,所以,在冬季來臨之前,也就是10月之前煤電機組可能將通電、通氣。

結合這幾個因素,再考慮到去年四季度的能源價格的高基數,所以,短期維度來說,三季度末,俄烏衝突對於歐美通脹影響最集中的階段就過去了,之後就是邊際在弱化。

對於中長期的影響,俄烏衝突只是給“逆全球化”敲響了開門鍾。

這個時代最確定的一個大方向還是能源科技革命

 問 新能源行業相關板塊的漲幅已經比較高了,是否會有追高的風險?

 張憶東 短期肯定會有追高的風險。

國內三季度經濟復甦力度很可能比四季度更強一點,四季度外部的風險更大一些,所以,四季度的某個階段,內、外部風險共振的時候,目前過度擁擠的熱門領域,特別是新能源相關的出現大幅震盪,這很正常。

因此,現在追高新能源行業相關板塊是有短期風險,這些成長股是現在比較擁擠,需要更加專業的眼光。但是,更多的普通投資者是烏合之衆,都是趨勢來了追漲殺跌,使得短期趨勢會自我強化,往往喜歡一鬨而上、再一鬨而散。

立足中長期“動盪的世界”, 投資策略要相信長期的力量、選股的力量,不要太關注於短期的市場波動,太關注短期往往容易像韭菜一樣被人家割來割去。

打個比方,太關注短期的人往往在過去二十年沒有享受到房地產紅利。無論在2005年還是2008年、2012年,很多人都覺得房子太貴了、太擁擠了、要崩了,這是沒看清楚本質——從1998年一直到2018年這二十年是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的紅利期,是時代的機遇。

但是,現在我並不建議大家投資炒房,因爲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底層邏輯已經改變了。

再回到股票市場,並不是說短期擁擠的時候,買股票就一定不能賺大錢。就像在2005年或2008年的時候買房子,無論在高點還是在低點,拿的時間長都是賺錢的。股市是一樣。

如果在1998年高點的時候買了當時的家電股龍頭,拿到現在將是非常失敗。但是,你在1998年行情高點的時候買房地產股龍頭,就算在當年的高位買,拿到現在也是人生贏家。

同樣在2007年A股6124點的時候去買某些週期股,可能至今沒有回到當初的股價;但是如果當時買中國最牛的白酒股,現在早就已經超過2007年最高點的股價了。

之所以講這些,是要告訴大家,普通投資者沒有這個能力去做這種短期的擇時博弈,不如大智若愚,相信長期的力量。

展望未來,我剛纔跟大家講得很清楚,海外中長期是個動盪的“類滯脹”亂世,因此,這個時代最確定的一個大方向還是能源科技革命。

但是,現在的新能源、新能源車短期很擁擠,大家都看好這個大方向,但是,“新能源+”的新時代,普通投資者很難搞清楚最終哪些公司能夠脫穎而出,因此建議信任靠譜的基金經理並進行定投。

簡要總結一下:

“新半軍”追高總歸是有風險的,但這個風險是短期的波動風險,而比短期波動風險更大的是錯失戰略性機遇的風險,是你因爲擔心這種短期的波動而失去了時代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