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港交所拼了

uSMART盈立智投 10-19 17:05

赴港上市潮,還會來嗎?

來源:投資界

終於來了。

今日(10月19日),香港聯交所正式刊發有關特專科技公司新上市規則的諮詢文件,建議擴大香港現有上市制度,允許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並就此徵詢公衆意見。

此次最大亮點在於:港交所通過修改主板上市規則,吸引無盈利、無收入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而面向的是五大特專科技行業的公司: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及新食品及農業技術。至此,2022年低迷IPO氛圍終於迎來一縷久違的振奮。

衆所周知,今年新加坡彷彿一夕爆紅。而爲維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還有更多措施趕來,目標之一是未來五年能吸引不少於100間代表性的創科企業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

港交所將降低IPO門檻,細則出爐

投資界第一時間梳理文件,提煉主要內容如下:

1、上市資格

  • 商業化收益門檻:已商業化公司的定義爲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特專科技業務所產生的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的公司

  • 上市時的預期最低市值:80億港元(已商業化公司)或15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 

  • 研發:所有申請人均須於上市前已從事研發至少三個會計年度,研發投資金額須佔總營運開支至少15%(已商業化公司)或50%(未商業化公司) 

  • 最低第三方投資:上市申請人須獲得來自資深獨立投資者相當數額的投資。作爲指標性基準,符合以下規定的申請人通常將被視爲已符合該等規定:

  • 於上市申請日期前的至少12個月之前已獲得來自至少兩名"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的大額投資;及

  • 來自所有資深獨立投資者的合計投資金額達到上市申請人於上市時已發行股本的規定最低百分比,即10%至20%(已商業化公司)或15%至25%(未商業化公司),視乎上市申請人於上市的預期市值而定

  • 商業化路徑:未商業化公司須展示並在上市文件中披露其可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可信路徑

2、有關首次公開招股的規定

  • 更高效的市場定價流程

  • 上市後自由流通量至少達6億港元

  • 須披露的資料包括首次公開招股前投資、商業化現況及前景以及適當的示警聲明

3、首次公開招股後的規定

  • 對控股股東、關鍵人士及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施行首次公開招股後禁售期的限制

  • 對未商業化公司施加額外持續責任,包括於中期報告及年報中額外披露發行人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進展,以及披露有關上市文件中載列的任何業務及財務估計的更新

對此,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歐冠升表示:“連接資本與機遇是香港交易所的核心戰略,爲此我們致力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爲全球創新產業公司首選上市地點的地位。新建議將增加香港上市公司種類,讓更多不同類型的公司可進入這個具備深度和流動性的國際市場,同時也爲投資者帶來更多選擇。

正如《上市規則》增設生物科技章節後造就了香港的醫療保健融資生態圈,我們預期這次增設特專科技的新規定後,將有助推動區內以至其他地方在這五個前沿行業(例如綠色科技)的人才和投資金額增長。”

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議制度下,特專科技公司將分爲已商業化公司及未商業化公司兩大類,其中未商業化公司因爲風險較高,規定也較爲嚴格。 

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陳翊庭表示:“在制定有關建議時,我們考慮了特專科技公司的特點,特別是科技在有關公司業務上扮演了獨特的角色,以及相對於其他上市申請人,這些公司的發展仍處於初期階段。我們相信建議中的規定可在各方面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既能維持市場質素,亦能建立具商業可行性的新上市章節,配合新一代領先企業的集資需要。”

赴港上市潮,還會來嗎?

VC/PE們翹首以盼,2018年的那場上市狂歡猶在眼前。

當年4月,港交所正式公佈了“引入同股不同權機制及生物科技企業上市”的新機制,締造了港交所成立25年的最大一次改革。此後,中國內地企業掀起了赴港上市潮,小米、美團等巨無霸新經濟企業絡繹不絕,甚至一度上演神奇一幕:一天內有8家公司同時在港交所上市,敲開市鐘的鑼竟然不夠用了。

如今4年過去,國內外上市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港交所再次使出大招。北京一家知名創投機構合夥人直言,於VC/PE而言,無疑是多了一種退出窗口和路徑,更利好美元基金的科技項目,“某種程度上輸出了一些信心”。

他分析認爲,現在港股的標準和門檻其實已經處於低位,港交所在此時引出新規無外乎是希望進一步的擴大上市公司的選拔範圍,進一步豐富港股的上市公司組合。另一方面可以方便更多的概念型公司面向二級市場募資,輔助這些前沿科技公司成長。

但同時,他也隱隱擔憂:“港股的流動性肉眼可見,加上世界經濟局勢走弱,如果再放低標準讓更多的公司進來,成交量能不能託得住是個很大的問題。”滬上一位知名VC投資人也在觀望着,在他看來,現在港股市場對於面向未來的科技公司來說頗有一種有心無力的感受,“即使能上得去,能不能募得到錢還要兩說。”

今年IPO市場寒意大家有目共睹。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共44家中企登陸港交所,總融資金額約合人民幣536.82億元。其中,中國中免和天齊鋰業在港雙重上市,融資額均超百億人民幣,以此推高了港股市場的總融資規模。

即便如此,港交所的大門前仍然排着一條長長的隊伍。如我們所見,日前,赴港上市的餐飲公司綠茶集團,上市狀態再次變爲“失效”,而在這之前公司兩次均通過了港交所聆訊,但至今還未等到IPO的日期。

另一邊,鹿晗、黑豹樂隊等藝人的老東家風華秋實已經第五次遞表港股,背靠周傑倫的巨星傳奇第三次遞表港交所,還有KEEP、子不語、衛龍等等企業的招股書紛紛失效。截至9月30日,港交所有140宗上市申請等待處理中。

“最難受的就是這些在排隊的公司,它們已經關閉了一級市場融資的大門,卻遲遲打不開二級市場那扇窗。”北京某知名機構創始合夥人擔憂道,“今年整個IPO速度放慢,我們有一些項目至今還沒有發出來,比較遺憾。”

更爲殘酷的現實是,港股IPO找不到基石投資人了——今年新股頻現破發,部分新股已經成爲燙手山芋,機構投資者參與港股IPO路演的積極性並不高。

而爲了能上得了IPO,並維持一定的估值和相對穩定的股價,企業只好縮小募資規模,“丐版IPO”開始屢見不鮮。

當IPO的時間軸被拉長、募不到理想的規模,也有一些公司乾脆就此偃旗息鼓,直接撤回IPO。此前,旗下擁有王一博等流量藝人的樂華娛樂在經歷了3次衝刺港股後,就在9月認購期滿後突然暫停了IPO。

市場種種現象也直接體現在了港交所的業績上。在今日公佈的港交所業績數據中顯示,在環球通脹及全球增長放緩的大市氣氛下,港交所收入與利潤齊降。即便如此,港交所依然表示,已經爲迎接市場回暖做好準備。

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這一次,香港拼了

撥出300億港元,引進企業和人才

今天,《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同步出爐,當中不少願景和措施在創投圈引發廣泛關注,我們也可以從一些措施看到借鑑內地城市引導基金經驗的影子。

具體來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爲提升融資平臺國際化,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於明年修改主板上市規則,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業績支持的先進技術企業融資;同時構思活化GEM(前稱創業板),爲中小型及初創企業提供更有效融資平臺。

在強化資產和風險管理方面,他提到,家族辦公室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的重要增長領域,於去年香港管理這方面及私人信託客戶的資產規模超過1.7萬億港元。政府會在今年內提交條例草案,爲合資格家族辦公室提供稅務寬免,目標是在2025年年底前推動不少於200間家族辦公室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

另外,香港政府將從“未來基金”撥出300億港元,成立“共同投資基金”,以引進和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當局另設引進重點企業諮詢委員會,成員包括相關業界人士和社會領袖,就整體策略向財政司司長提供意見。

同時,李家超已指示財政司司長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把近年在未來基金下設立的香港增長組合、大灣區投資基金、策略性創科基金、共同投資基金歸一收納,匯聚資源,由政府主導投資策略產業,吸引和助力更多企業在香港發展。

他建議,在今年內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由財政司司長領導,專責引進世界各地高潛力且具代表性的重點企業和人才落戶香港,涵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策略產業。

香港的願景是,希望未來五年能吸引不少於100間具潛力或代表性的創科企業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當中包括至少20間龍頭創科企業,以期爲香港帶來過百億元投資及創造以千計的本地就業職位。

人才是重中之重,爲鼓勵人才來港並長遠留港,香港將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 吸引年薪250萬港元以上人士,及有三年工作經驗的世界百強大學畢業生來港工作,暫不設人數上限。

另一方面,非本地畢業生留港期限由一年延長至兩年,方便他們留港工作。當局並以試行形式將有關安排擴展至本港大學大灣區校園的畢業生,爲期兩年。當局會延長輸入人才計劃下的工作簽證年期,在現有和新增輸入人才計劃下的人才到港獲聘後,可獲發最長三年的工作簽證。

林林總總的措施背後,香港的決心不言而喻。眼前新加坡來勢洶洶,獅子山下,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