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夜讀 | 如何快速看透事物本質?

uSMART盈立智投 12-07 20:32

者:李睿秋

來源:內容來自《打開心智》

 

總有一些人,當遇到問題和困難時,能很快地看到事物本質並很好地處理解決。他們的聰明並不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特質,它是可習得的,也是可以通過成長來不斷強化的。今天的文章,我們將分享一套有效的成長和思維方式,幫助你全方位地鞏固自己的思考能力,構建一個讓自己能夠得到不斷提升的“成長系統”。

生活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這樣的人:他們看待事物總是更深入,常常能想到我們想不到的東西,對許多話題都能夠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遇到新的問題總是能靈活地適應和處理。

這種能力是怎麼來的呢?是天生的嗎,還是能夠通過後天的方式訓練得到?其實,他們之所以更聰明,很多時候只是因爲他們掌握了系統而有效的思維方式,從而使得自己能夠不斷成長,把生活中的一切經歷,內化、吸收成自己的養料。

01

心智擬合度:人是如何成長的

成長,就是心智世界對現實世界的擬合。

當我們上大學的時候,你會覺得似乎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從沒體驗過這樣的生活方式。當我們從大學畢業,開始尋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你會發現,以往學到的知識,跟現實生活似乎有了一些脫節,你需要重新去適應社會。

這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可以說,成長,就是不斷用新的認知,打破舊的認知,重建自己的思考方式。

如果我們把世界看作一個自然演化着的、龐大複雜的系統,把我們的“心智世界”和“現實世界”區分開,那麼可以說,一個人成長、變強的過程,其實就是“心智世界”對“現實世界”的擬合。

什麼是心智世界?

從我們剛出生的時候起,我們的大腦就在執行一項艱鉅的任務:爲這個世界建模。

我們的大腦會通過外界的輸入,來“預測”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這就是心智世界。然後,再通過對外界做出幹預,獲取反饋,來修正和調整這個預測,讓心智世界更加接近現實世界的真實樣貌。

那麼,這個心智世界包括什麼呢?我們把它分爲三部分:概念、規則,框架。

概念,可以被理解爲我們對外部世界一切事物的命名。比如:每一隻鳥都是不一樣的,但都叫作“鳥”;每一本書都是不一樣的,但它們都叫作“書”。概念是我們用來認識世界的基礎,有了概念,我們才能對外部世界進行思考。

但僅僅有概念是不夠的。在現實世界中,不同事物會通過各種各樣的關係聯繫起來,進行互動,這種聯繫的方式,就叫作規則。比如,我們之所以去上班,是因爲我們(和公司)共同接受一套規則:我們完成公司分配的任務,公司給我們發薪水。

最後是框架。它指的是我們的心智世界,由“已知”的部分,向“未知”的部分進行探索時,所遵循的一套思考方式。舉個例子:孩子讀故事、看電影時,總喜歡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就是一種框架。在孩子的思維裏,世界上的人總可以簡單地劃分爲好人和壞人。所以,當一個新的人出現時,他要麼是好人、要麼就是壞人——這就是一種利用框架對未知的探索。

你的心智世界不斷吸收外界的信息,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試圖去擬合外在的現實世界,從中提煉出新的概念、規則和框架,來優化和更新舊的模式——這就是一個成長的循環。

爲什麼說心智世界是成長的本質呢?因爲,一切外部信息的流入,都必須經過心智世界的解讀;同樣,一切我們對外的行爲,也都必須經由心智世界向外傳播。所以,如果心智世界跟現實世界不一致,就會使我們陷入困境。

舉個例子:許多剛帶團隊的新手管理者,很難轉變自己的角色,遇到問題仍然習慣自己上手,就是因爲他們還保持着“執行者”的規則:我要把事情做好。於是,難以忍受轉型初期的磨合、授權和“失去控制”的感覺。但實際上,管理並不在於做好手頭上一時的事務——事務是永遠都做不完的。管理的要義,是你能夠培養起一支有力的隊伍,來應對新的問題。這就要求你能夠調整自己的思考框架,從舊的模式過渡到新的模式。

所以,我們說一個人成長了,這意味着他能夠意識到:外部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舊的心智世界、思維模式,也許已經不再適用了。需要通過調整參數,來使心智世界與新的外部世界更好地擬合。這種新的擬合,並不是摧毀重建,而是在舊的模式上進行優化,使心智世界能夠適配更多樣、更廣泛的模式。

02

四個思維模型,看透事物本質

什麼是思維模型?你可能會在不少文章和課程裏面看到“思維模型”一詞,它們可能會用非常複雜的語言去描述它。但實際上,用大白話來說,它其實就是每個人認知世界、思考問題的基本模式和習慣。

舉個例子。接收信息時,不盲信,而是先停下,後退一步,去審視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儘可能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這其實就是一種思考的習慣,也就是一種最簡單的思維模型。

再比如說,當你跟別人溝通的時候,你站在他的立場上,考慮對方的利益、觀點、喜好,再有針對性地去說服他,這也是一種思維模型,它可以有效地幫你提高說服和溝通的效果。

模型,簡單來說,就是從一系列元素裏面,找出背後的共性,把它們總結、歸納起來,濃縮成一個簡單的、可複用和遷移的結構。再把這個結構適配和應用到不同的場景裏面,提高我們行動的效率。

所以,爲什麼思維模型能夠幫你洞悉事物本質?就是因爲有效的思維模型,都是對這個世界運行規律的一些總結。它本身就蘊含着關於“事物本質”的信息。它未必能幫助你解決問題,但透過思維模型,你能夠更好地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也許,能夠幫你打破一些以往一直存在着的盲區和障礙。

這裏分享四個常用的思維模型。希望能給你一些啓發,幫你培養起更有效、更良好的思維習慣。

1. 個體- 整體模型

什麼是個體-整體模型呢?它基於兩條假設。

(1)一切事物在底層上都是互相聯繫的。

(2)整體能提供比個體本身更多的信息。

第一條很好理解,第二條是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你要買一張沙發,除了考慮它的材質、舒適度、耐用性、價格之外,還要考慮什麼?它與家裏的風格是否搭配。如果你把一張復古的沙發,放進一個現代簡約風格的房子裏,那顯然會非常奇怪。這就是“整體性”。沙發這個個體,放進整體的語境中,就被賦予了新的信息。

我們永遠不能孤立地去考慮問題和事物,而應該不斷地追問自己,它的背景和場景是什麼?它爲什麼會出現?它的出現帶來了什麼、導致了什麼?也就是把我們研究的對象本身,通過深入挖掘,將它與我們已知的系統、體系,聯繫起來,從整體去看待問題。

事實上,無論你做何種工作,未來的發展趨勢,一定是更加往整體化靠攏。從分工、細化的時代,走向多面、立體的時代。你必須把自己的工作與團隊、項目、業務連接起來,從整體的維度去思考,重新審視過往的經驗,重新優化、組合,發現新的創新點。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2. 輸入- 輸出模型

輸入-輸出模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系統思維模型。什麼是系統?簡單來說,系統就是“元素”和“結構”的組合。把一定的元素,通過不同的結構組合起來,使它們具備整體性,這就構成了一個系統。它最關鍵的一點爲系統包含一個“轉換”的過程。

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系統的存在,一定是因爲它達成了一種轉換:將某些不夠好的、無序的狀態,轉變成更優的、有序的狀態。前者,就叫作輸入;後者,就叫作輸出。一個系統、一個結構是否高效,是否有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否更好地將前者,轉換爲後者。

系統思維在生活中的應用,幾乎隨處可見。企業可以看作一個系統,城市可以看作一個系統,一個餐飲店,一個班級,一個公衆號,都可以看作一個完備的、小小的系統。它的本質,就是幫助你,從更高的維度,用整體的視角,摒棄掉紛繁複雜的幹擾,去專注於它的“輸入”和“輸出”。這就是系統的本質,也是世界上許許多多事物存在、持續發展的本質。

3. 供給- 需求模型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學裏面最基礎的概念。它們可以說是商業社會運行的基礎,時刻練習用供給-需求模型的視角去看待事物,可以大大敏銳你的商業嗅覺。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朋友問:我想做自由職業,可以做點什麼呢?如何才能靠自由職業活下來呢?我們建議要想清楚這三個問題。

(1)我有什麼?

(2)誰需要這些東西?

(3)我如何能把我已有的東西,轉變爲別人需要的東西?

想明白了,基本上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哪怕解決不了,你也有了思考的方向。進一步,我們可以給供給- 需求模型,再加上一個環節“約束”,使之成爲“供給-需求-約束”模型。什麼是約束呢?它問的是:你的行爲會受到什麼條件約束?你需要遵從哪些限制、假設和框架?這可以更進一步細化我們的思考。

像這樣,在生活中,有許多場景,都可以多問自己:它們是如何連接起來的?它們之間的需求、供給和約束,分別是什麼?這可以不斷提高你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4. 動力- 阻力模型

很多問題的本質,其實都是動力與阻力的博弈。動力超過阻力,改變就會發生,行爲就會成立,反之,就會停滯——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爲什麼很多人總是難以“堅持”某個習慣,總是不知不覺就放棄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些習慣只是來自外部,而不是發自內心地想去做,從而缺乏最根本的“動力”。所以,不要去強迫自己堅持某個習慣,而是要去發現,我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危害?我這樣做了會有什麼好處?我可以採取什麼簡單的步驟,一步步逼近目標?讓自己的大腦接受這個理由,慢慢地、一步步地,向設定的目標靠攏。

比如學習,要想堅持學習,最好的方法是應用。只有從應用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它們纔會反過來成爲你堅持學習的動力。而不是靠“學習有用”“學習是好的”這些別人灌輸的理念,去強迫自己每天讀1 小時、2 小時的書。

不僅僅是個人習慣,很多更宏大的問題,本質上都是動力- 阻力的博弈。從這個角度思考,你才能真正發現病根所在。不妨試着用動力- 阻力模型,思考一下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現象。你會更容易發現其中的癥結。

03

一套高效的思考工具箱

有哪些基本的思考技巧,可以幫助大腦轉動起來呢?分享一套思考工具箱,希望能給你一些啓發。

1. 複述:我獲取到了什麼信息?

無論是讀書、聽課,還是在工作中學習新技能、新經驗,時時刻刻在內心反芻,多問問自己。讓自己複述獲取到的信息,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一方面,它可以有效拓寬你的認知空間,強迫你調用大腦,提高記憶力;另一方面,它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整合你的生活經驗,把它變成一個有序的整體。

2. 提煉:在這些東西裏面,最核心的是什麼?

經常有朋友問我,如何提高自己提煉信息的能力?實際上,這個沒有什麼技巧,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練習。讀一本書,問自己:它最吸引我的一個點是什麼?是什麼使得它跟別的作品不一樣?跟別人溝通之前,問自己:如果只能用一句話表達我的想法,我會說什麼?讀完一篇文章,閉上眼睛思考一下:作者最核心的觀點是什麼?哪些東西是把它刪掉也沒關係的,哪些是絕對不能刪掉的?慢慢練習,你會發現,你對信息的敏銳度變得越來越高。

3. 整合:我如何從一個更高的地方去鳥瞰它?

舉個例子。如果你讀了關於一個領域的許多資料,那麼你是否能夠自己動手整理出這個領域的一個大致框架和學習路徑?這些都是可以去思考的事情。

4. 分析:產生它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我有一個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個事件,或者一種現象,我會試着去把它抽象,給它建立一個模型,再去思考:這屬於一種什麼樣的現象,產生它的原因有可能是什麼?當然,要避免自己陷入“青蛙模式”,最好是對自己的判斷和猜想保持懷疑和審視,能夠找資料去支撐它更好。這可以有效地調動你的大腦,讓你變得更加聰明。

5. 批判:我可以選擇相信什麼?

這就是常見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了。最簡單的,就是多問問自己,作者的核心論點是什麼?

他的論據和邏輯是什麼?我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夠相信和接受它們?實際上,批判的意思絕不是判斷二元對立的對和錯、真和假,而是像這樣,1 是完全不信,5 是完全相信,我對這個觀點和結論打幾分,可以抱持多少的信任度?

絕對的相信和否定都是危險的。能夠容納更多的信念,讓自己逐一去釐清和審查它們,有針對性地去蕪存菁,同時不排斥被推翻的可能性,纔是一個人腦力的表現。

6. 代入: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在生活中可以轉轉念頭,想一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比如去探訪、參觀一些實體店鋪的時候,可以考慮:這個效果是怎麼打造出來的?大概的成本是多少?如果以後我也做,會不會考慮借鑑?跟別人交流、聊天時,聊到一個有意思的模式,也可以想一想:這個模式有沒有哪個地方跟我是契合的?我可以如何把它引入進來?那些地方是我可以考慮嘗試一下的?

我們經常說“產品思維”“商業思維”,其實這就是一個訓練產品和商業思維的非常有效的小技巧,它可以幫助你拓寬對世界的理解。

7. 聯繫:它可以與什麼東西聯繫起來?

學到一個知識點,我們可以思考:它可以解釋生活中的哪些現象?它的原理和機制可能涉及什麼?有哪些知識點跟它的原理可能是一致的?讀一篇文章,也可以想想:有沒有讀過內容和主題類似的文章?它們的觀點有哪些共性和區別?能否從一個更高的層級去鳥瞰它們,把它們綜合起來?

知識是有網絡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的。任何一個知識點都絕不是孤立的,它一定要跟其他的知識點聯繫起來,才能發揮它的價值。聯繫的知識點越多,它的價值也就越高。

8. 定向:對我來說,什麼纔是更重要的?

這個問題,也許值得你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裏,不斷地去思考。我們的人生,實際上就是在大量的“要我做”裏面,尋找空隙去追求“我要做”。那麼,我的時間和精力應該用在什麼東西上?我目前所有要做的事情裏面,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必須全力以赴的,哪些是可以轉交給別人或者根本不做的?很多時候,決策的本質並不在於選擇,而是捨棄。懂得捨棄什麼,願意捨棄什麼,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尤爲可貴的能力。

9. 覆盤:我如何還可以做得更好?

最容易獲得成長的方式,就是從自己做過的事情裏面獲取經驗和反饋。一切學到的東西,一定要落實到行動,再從行動中得到反饋,才能真正變成屬於你的東西。讀過一篇文章、學過一個課程後,不要追求“一下子改變我的人生”,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更有效的方式是漸變,挑出一個方法,去行動、嘗試,然後進行復盤總結,問問自己:我以前是怎麼做的,現在是怎麼做的?怎麼樣才能使我做得更好,解決我的實際問題?只有以實際需求爲驅動力,把知識放到行動中,通過反饋和覆盤不斷地驅動這個循環,你才能真正獲得成長。

10. 創造:我可以爲別人提供什麼?

當你已經有了足夠的積累,建構起了自己的知識體系,那麼不妨想一想:我可以通過創造一些什麼東西,來更好地幫助別人,影響這個世界?最簡單的方式也許就是寫作。分享你的心得、經驗、思考和方法論,給予別人啓發,幫助別人少走彎路。也可以是指導,諮詢,培訓,抑或是分享,提議,交流……都可以。去創造,它是你跟這個世界,真正產生聯繫,真正去幹預世界、影響世界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實現生命意義、獲取幸福感的最好方式。

你不妨把這套“思考工具箱”當成一個備用的庫,從中選出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做法,慢慢內化到自己的生活中,試着讓大腦動起來,把思考變成一種習慣,去體會思考的樂趣。你會發現,生活本身,就可以成爲一件非常有趣、非常充實的事情,成爲我們意義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