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華創宏觀:疫情衝擊下的芸芸眾生

格隆匯 04-19 10:53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華創宏觀張瑜,作者:張瑜

主要觀點

疫情對於居民消費的影響——重儲蓄,輕娛樂

疫情以來,相較於花錢,我們似乎更願意存錢了。從央行公佈的城鎮儲户調查問卷中的“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觀察。首先,疫情前(2002~2019年)更多儲蓄居民佔比的最高值僅有47.6%,疫情後的最低值是49.1%疫情後系統性高於疫情前。其次2016年到2019年,傾向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提升了3.4%,方差約為2.3;疫情以來傾向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提升了9%,方差約為3.3疫情輪番衝擊加大了居民儲蓄意願的波動第三2020年以來,每一輪疫情的趨勢性抬升大多對應着“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提升。

疫情以來,我們為了“吃”的花銷更多,但娛樂的相關支出變少了。疫情衝擊下居民的消費結構有明顯的轉變。城鎮居民整體消費同比下滑的情境下,食品消費的同比增速有所抬升,而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消費同比下滑最為明顯。特別當前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消費同比呈現為負增長。

疫情對於居民出行的影響——疫情在,不出門

疫情衝擊下,我們習慣了遠程辦公,也習慣了宅在家中從市內車輛出行層面,每一輪疫情的抬升均引至城市的擁堵指數的驟降。從地鐵交通層面,根據北京、上海等九大城市的地鐵客運量數據觀察,2018年到2019年,九大城市的平均每月地鐵客流量約為12.8億人次。疫情後降為11.7億人次。以上海為例,常態下上海3月的地鐵客運量均為3億人左右,今年由於疫情的衝擊,僅有1.5億人次乘坐地鐵,僅有常態的一半。

疫情影響下,出差比以前少了,但旅遊也受到更多限制了當前的客運交通量都不到疫情前的三分之二。2017年至2019年,統計局統計的交通客運量約為15億人每月,波動較小。疫情以來,這一數值在月均5億人到10億人之間波動。疫情一方面加大了數據的波動幅度,另一方面每一輪疫情的短暫修復後,當月客運量的修復幅度似乎越來越小。APP下載量的驟降則反映出旅遊層面遭受的衝擊,從尋找民宿,公寓,短租的app愛彼迎來看,每月的下載量從疫情前的70~90萬回落到當前每月的下載量只有5萬左右。

疫情對於居民娛樂的影響——觀影需求少了,樓下餐館沒了

還記得是和誰去看的上一場演唱會,上一場話劇,上一場電影嗎?2021年大型演唱會較2019年少了456場。疫情後青島市演出經紀企業關閉60%以上,文化傳媒類企業關閉35%以上,文化演藝從業主體整體萎縮45%左右。2021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較2019年下滑了近1/3。以線下演出票務出售為主要業務的大麥網app下載數量從疫情前的70~90/月回落到當前的20/月左右。

還記得2019年經常去的小餐館的味道嗎?疫情衝擊之前限額以下企業餐飲收入同比高於限額以上企業的餐飲收入同比3%左右。疫情之後,雖然疫情引至了限額以上餐飲收入同比波動較大,但其同比增速已經基本回升疫情前。但限額以下餐飲收入同比則低於限額以上的餐飲收入同比6%左右。從同比增速看,限額以下餐飲收入疫情前同比約為10%,但疫情後收入同比持續低於0%

疫情對於居民就業的影響——回不去的服務業

身旁從事服務業的小夥伴似乎變少了。2014年到2019年,我國服務業就業人員佔全國就業人員的比重平均每年上行約1.3%。而2020年僅上行了0.6%。進一步觀察,2020年服務業就業人員的增速是1975年以來的最低值。而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增速則是2013年以來的最高值。

服務業從業人員增速和佔比提升速度放緩的背後是疫情對於服務業的衝擊。從總量經濟來看,2014年到2019年我國服務業的同比增速比第二產業高出兩到三個百分點,疫情以來,三產跟二產的經濟增速基本持平。新增經濟中服務業的佔比明顯下降。從週期性數據觀察來看,每一輪疫情反彈的背後,都是服務業從業人員PMI的明顯下滑。

根據2020年行業就業數據觀測來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住宿餐飲業和批發零售業等七個行業就業受到疫情的衝擊最為顯著。

總的來看,疫情衝擊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於花錢,我們更願意存錢了,我們所擔心的不可預知的風險似乎更多了。相較於出行,我們習慣更宅了,我們也習慣了假期待在自己工作的城市裏了,旅遊計劃也漸漸的結束在拉起的一個個微信羣中。我們忘了上一次在現場看的是誰的演唱會,忘了上一次線下看的什麼主題的話劇。甚至都快要忘了進電影院的時候去哪取電影票了。樓下小餐館更新換代的也可能快了,服務業的就業選擇似乎更少了。這可能就是未來的疫後新常態。

風險提示:

新冠疫情超預期擴散,防疫政策改變

報吿正文


疫情衝擊下的芸芸眾生


不知不覺間已經我們已經歷了兩年多疫情相伴的時刻。疫情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每個人的臉上都多了一副口罩,也不僅體現在排隊進行核酸檢測。事實上,疫情對於居民生活的影響,體現在消費,出行,娛樂,就業等多個方面。


疫情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消費意願低了,消費結構變了


(一)對於儲蓄意願的影響:疫情繫統性的抬升了居民的儲蓄意願

從儲蓄行為來看,根據20223月央行公佈的城鎮儲户調查問卷顯示,有54.7%的居民傾向於更多儲蓄,儲蓄意願的抬升自然意味着居民消費意願的降低。儲蓄意願的抬升這一數據有三個層面值得觀察:

首先疫情的持續衝擊提升了居民的儲蓄意願。疫情前(2002~2019年)傾向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最高值47.6%20146月),疫情後(2020~20223月)傾向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最低的一次是49.1%20213月),疫情後系統性的高於疫情前。

其次疫情的持續衝擊加大了居民的儲蓄意願的波動2016年底到2019年底,傾向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提升了3.4%,方差約為2.32019年底到20223月,傾向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提升了9%,方差約為3.3。疫情的輪番衝擊之下,當前的“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已是歷史最高值。

第三疫情的週期性波動似乎是儲蓄意願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2020年以來,每一輪疫情的趨勢性抬升大多對應着“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提升。

(二)對於消費結構的影響: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變化

從城鎮居民消費結構來看,疫情衝擊下居民的消費結構有明顯的轉變。城鎮居民整體消費同比下滑的情境下,食品消費的同比增速有所抬升,而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消費同比下滑最為明顯。特別當前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消費同比呈現為負增長。疫情衝擊下,我們為了“吃”的花銷更多,但娛樂的相關支出變少了。


疫情對居民出行的影響:更宅了,遠行更少了


(一)對於市內交通的影響:疫情“宅文化”

根據高德統計的擁堵延時指數來看,每一輪疫情的抬升均引至城市的擁堵指數的驟降。

從地鐵客流量來看,每一輪新增患者的上升均引至了地鐵客運量的同比下滑。結合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西安,蘇州,鄭州,重慶等九個城市觀察,疫情對於九大城市的地鐵客運量衝擊及其顯著。2018年到2019年,九大城市的平均每月地鐵客流量約為12.8億人次。20204月到20213月,九大城市的平均每月地鐵客流量降為11.7億人次。以上海為例,20182019年以及2021年上海3月地鐵客運量均為3億人左右,20223月由於疫情的衝擊,僅有1.5億人次乘坐地鐵,僅有疫情前的一半。

(二)對於長途交通的影響:疫情在,不遠行

首先從客運量視角觀察2017年至2019年,統計局統計的鐵路,公路,水路和民航加總後的客運量約為15億人每月。疫情以來,這一數值在月均5億人到10億人之間波動。這一組數據值得觀察的有兩點:

1、疫情以來,每一次疫情衝擊對於當月客運量的波動影響極大,而疫情前這一數據波動極小。

2、疫情的衝擊下,每一輪疫情的修復後,當月客運量的修復幅度越來越小。

其次從愛彼迎APP的下載量來看,愛彼迎是旅途期間尋找民宿,公寓,短租的app,根據蟬大師網站的測算數據來看,疫情前愛彼迎app的每月下載量約為70~90萬,疫情以來,隨着每一輪新增確診人數的抬升,愛彼迎app的下載量持續回落,當前每月的下載量只有5萬左右。


疫情對居民娛樂的影響:劇場演出少了,樓下餐館沒了


(一)對於娛樂行為的影響:還記得上一次去劇場看的演出嗎?

上一次演唱會,上一次看話劇,甚至是最近一次的看電影的回憶都離我們都越來越遠了。從演唱會來看2021年僅有23場體育館,體育場級別的大型演唱會,較2019年的479場少了456場。從文藝演出來看,根據《青島市演出行業協會社會請援呼籲書》,2020年疫情後青島市演出經紀企業關閉60%以上,文化傳媒類企業關閉35%以上,文化演藝從業主體整體萎縮45%左右。從電影票房來看,2019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為635億,2021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僅為470億,下滑了近1/3。此外,往年3月的電影票房收入大約在50萬億左右,20223月由於疫情的衝擊,電影票房收入僅有9億。在此情境下,以線下演出票務出售為主要業務的大麥網app下載數量從疫情前的70~90/月回落到當前的20/月左右。

(二)對於餐飲選擇的影響:還記得2019年樓下的那些小餐館嗎?

疫情之下,小餐館不知該何去何從。疫情衝擊之前限額以下企業餐飲收入同比明顯高於限額以上企業的餐飲收入同比。疫情之後,雖然疫情引至了限額以上餐飲收入同比波動較大,但其同比增速已經基本回升疫情前。但限額以下餐飲收入同比距離疫情前仍有明顯差距。限額以下餐飲收入疫情前同比增速約為10%左右,但疫情後收入同比持續低於0%


疫情對居民就業的影響:回不去的服務業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2020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來看,2020年末,我國服務業就業人員約3.58億人,佔整體就業人口的47.7%2014年到2019年,我國服務業就業人員佔全國就業人員的比重從2014年的40.5%上行至2019年的47.1%,平均每年上行約1.3%。而2020年僅上行了0.6%,明顯低於過去幾年的均值。進一步觀察,2020年服務業就業人員的增速是1975年以來的最低值。而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增速則是2013年以來的最高值。(注:根據統計局《三次產業劃分規定》,第三產業即為服務業)

服務業從業人員增速和佔比提升速度放緩的背後是疫情對於服務業的衝擊。從總量經濟來看2014年到2019年我國服務業的同比增速比第二產業高出兩到三個百分點,疫情以來,三產跟二產的經濟增速基本持平。新增經濟中服務業的佔比明顯下降。從週期性數據觀察來看,每一輪疫情反彈的背後,都是服務業從業人員PMI的明顯下滑。

進一步來看,疫情對於密集接觸型服務業的就業影響是及其顯著的。與2016年到2019年的平均增速相比,2020年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五個行業的就業人員增速開始轉負。此外,2020年的住宿餐飲業和批發零售業在過去增速本身為負的基礎上呈現出更快下滑的態勢。

20240518愛彼迎ABNB
相關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