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港股市場全線爆發!機構:港股將開啓全面估值修復行情,這三條主線值得關注

uSMART盈立智投 11-14 10:10

今日,港股市場全線爆發,科網股、地產股集體走強。

其中,$網易-S(09999.HK)$漲超10%,$京東集團-SW(09618.HK)$漲超9%,$美團-W(03690.HK)$、$騰訊控股(00700.HK)$漲超4%,$阿裏巴巴-SW(09988.HK)$漲超3%。

$內房股(BK1234.HK)$全線上揚,$雅居樂集團(03383.HK)$漲近50%,$碧桂園(02007.HK)$、$旭輝控股集團(00884.HK)$漲超33%。

11月以來,港股市場表現相對較強;尤其11月11日受國內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及美國CPI數據低於預期影響,港股大幅反彈,恆生指數、國企指數、恆生科技指數單日漲幅分別達到7.7%/8.3%/10.1%。具體看:

1)防疫政策優化+支持民營地產融資政策發力: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其中主要內容包括:對密接/入境人員統一從「7+3」調整爲「5+3」、不再判定次密接人員、風險區調整爲「高、低」兩類、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加強醫療資源建設等。

防疫政策精細化有望提高穩增長政策的發力效果,尤其在近期地產相關支持政策不斷出臺的背景下。

11月8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公告《「第二支箭」延期並擴容 支持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再加力》,有利於穩定和擴大民營地產企業的融資,提振投資者信心。在國內防疫精準化、「第二支箭」延期擴容雙重政策發力的情況下,我們預計港股市場基本面預期將企穩回升,尤其金融地產、消費及強消費屬性的港股互聯網板塊更有望受益。

2)美國10月通脹超預期回落,大量超額流動性有望迴流資本市場:美國10月CPI增速回落程度全面好於市場預期(7.7%,預期上漲7.9%,前值8.2%),其中主要分項環比增速都較9月有較爲明顯的放緩,顯示美國通脹當前拐點可能已經出現。結合11月議息會議和近期多位聯儲官員放緩加息步伐的表態,我們預計市場對美聯儲貨幣緊縮的預期將顯著趨緩。

考慮當前美國聯邦銀行儲備金餘額、美聯儲逆回購餘額相對疫情前分別高出1.45/2.21萬億美元,且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相對疫情前也多出近萬億美元,在美聯儲貨幣緊縮預期差愈發明確的背景下,我們預計巨量超額流動性有望重新迴流資本市場(包括美股及港股市場)。

多重拐點出現,外資有望重新流入港股市場

年初以來,海外投資者風險偏好承壓帶來的恐慌性拋售也是導致港股市場表現較弱的主因。根據香港交易所中央結算中心披露的託管數據,我們測算截至11月3日外資累計流出約4366億港元;從投資者結構角度看,當前相對年初高點(1月21日),外資持倉佔比下滑最多的板塊分別爲教育(新東方在線)、生物科技、新能源汽車、紡織服裝等,外資持倉佔比分別下降23.6/12.0/6.9/5.8個百分點。

往後看,地緣政治風險有望得到邊際改善。結合前文所述,隨着港股基本面預期的企穩和流動性預期的改善,外資有望重新流入港股市場,尤其在11月底MSCI季度調倉即將生效的時點。而前期外資流出最多的板塊更有望受益。

港股市場:將開啓全面估值修復行情,關注三條主線

隨着國內基本面修復預期企穩、美聯儲貨幣緊縮預期差出現、地緣政治風險邊際緩和,我們看好未來港股市場的全面估值修復行情。建議關注受益外資重新流入、政策利好及銷售轉暖預期、防疫政策精細化三條主線。

1)受益外資迴流的新經濟板塊:年初以來受多重風險衝擊,新經濟板塊估值已回調至歷史低位。在11月港股開啓全面估值修復,外資有望重新迴流港股市場的情況下,我們看好新經濟板塊,尤其互聯網、醫藥、新能源汽車等板塊的配置價值。

2)關注受益政策及銷售轉暖預期的金融地產板塊:防疫政策精準化+「第二支箭」延期擴容雙重政策發力,有望帶動房地產市場復甦前景明顯改善,優質的地產開發商、物管企業及前期受估值壓制的銀行板塊值得關注。

3)受益疫情防控政策優化的大消費:預計市場對管控政策邊際放鬆的趨勢判斷將逐步兌現。儘管短期Q4國內出行鏈公司經營料仍承受明顯壓力,但管控限制邊際收縮有望助力後續經營改善。我們看好政策鬆綁下國內出行鏈龍頭業績修復彈性,尤其是免稅酒店、餐飲航空等板塊的頭部企業。

美股市場:受益流動性預期改善,利好科技龍頭企業。

美股三季報披露結束,基本面預期階段性停止下修,逐步企穩。且當前市場對美聯儲貨幣緊縮預期顯著趨緩,考慮美國金融體系超額流動性依舊十分充裕,資金迴流資本市場有望帶動美股的上漲。在此背景下,我們在年底前較爲看好美股市場表現,尤其更加受益流動性預期改善的科技龍頭企業。

風險因素:

1)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超預期,全球經濟大幅衰退;2)中美摩擦進一步升級;3)海外央行超預期收緊貨幣政策;4)匯率大範圍波動;5)國內政策及經濟復甦進度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