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PE開始「抄底」餐飲

uSMART盈立智投 11-30 15:51

超級PE又悄悄出手了。

事情起源於一則不起眼的公示——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示了凱雷集團公司(下稱:凱雷)收購爭鮮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爭鮮)股權案,後者正是連鎖餐飲品牌「爭鮮回轉壽司」的母公司,凱雷在這一次交易中拿下了其26%的股份,並將與陳氏家族共同控制爭鮮。

圖片

愛吃壽司的小夥伴對爭鮮一定不陌生。起源於中國臺灣地區,爭鮮由陳津秋(Stanley Chen)於1996年創立,是中國臺灣地區最大的回轉壽司品牌,同時也遍及中國香港和內地地區,累計坐擁超400家門店。買方凱雷也大有來頭——執掌36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萬億元),是最早進入中國的私募巨頭之一,曾聯手中信收購了麥當勞中國,轟動一時。

回顧2022年,無數餐飲人感受複雜,這也許是最艱難的一年。我們把視野拉回創投圈,去年才火爆起來的餐飲投資,現在幾近偃旗息鼓——連鎖拉麪、連鎖烘焙、連鎖滷味、連鎖火鍋已經不見融資蹤影,投資人似乎紛紛撤離這一傳統生意,不少餐飲企業的估值正處於歷史低點。當泡沫拂清,現在會是出手優質餐飲連鎖的好時機嗎?

凱雷,今年第二筆Buyout,剛收購一家壽司店

具體來看公示——

這一次交易中,凱雷和陳氏家族訂立主購買協議,根據該協議,凱雷將通過兩家交易工具(DANBO GROUP HOLDINGS(JVCO 1)及PRIMAL POINT COMPANY LIMITED(JVCO 2))收購爭鮮餐飲有限公司26%的股份。

本次交易前,陳氏家族分別持有JVCO1和JVCO2 56.24%和100%的股權,陳氏家族對目標公司單獨控制。而交易交割後,凱雷和陳氏家族將共同控制目標公司,並分別持有目標公司26%和74%的股權。公示還披露顯示,陳氏家族是爭鮮的最終控制人。

1996年,陳津秋(Stanley Chen)創立了爭鮮,這是中國臺灣地區最大的回轉壽司品牌。2006年起,爭鮮開始走出臺灣地區,並結合進駐市場當地文化、口味,並堅持以平易近人的價格攻入每個市場,打破了消費者對於「壽司=高消費」 的既定標籤,從而讓更多人品嚐到了壽司。爭鮮官網披露了一項數據——平均每1分鐘,全球爭鮮門店賣出超1800顆壽司。

成立至今,爭鮮已經開發出多個子品牌,包括爭鮮回轉壽司、爭鮮gogo、定食8、MAGIC TOUCH、GO FRESH等,在全球擁有超過400家門店,遍及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和泰國等亞洲地區。

在內地地區,大衆最熟悉的還屬爭鮮回轉壽司,餐廳提供了壽司、刺身、小菜、甜點、飲料等,更吸引消費者的是其以迴轉傳送帶自取食物輔以單點的新穎就餐形式,以及每盤6元起的高性價比菜單,目前人均消費價格在80元左右。據窄門餐眼數據,爭鮮回轉壽司在中國臺灣地區164家,中國香港89家,其它門店則位於中國大陸。

圖片

(圖源:爭鮮官方公衆號)

爭鮮的野心在於要成爲世界第一的回轉壽司品牌,這或許正是其聯手凱雷的重要原因。成立於2011年,凱雷是美國知名另類資產管理公司,也是最早進入中國的PE巨頭之一。多年來,凱雷一直在加碼投資中國,已在此投出超100億美元。如在醫療行業投出了信立泰、和譽醫藥、$和黃醫藥(00013.HK)$等項目,在大消費賽道出手$逸仙電商(YSG.US)$、$怪獸充電(EM.US)$等新經濟公司,以及神策數據、安能物流、$京東物流(02618.HK)$等企業,出手闊綽。

今年上半年,凱雷還收購了總部位於上海的彩妝包材商HCP。這是一家誕生於中國臺灣的企業,主要生產口紅、粉盒、睫毛膏等彩妝包材和護膚包材。目前,HCP在中國共有5家工廠,其中在蘇州有1家,上海和淮安分別有2家,服務的品牌包含$寶潔(PG.US)$、歐萊雅、雅詩蘭黛、資生堂等國際巨頭,以及完美日記、花西子等中國新銳頭部品牌。

而細數凱雷在餐飲領域最爲轟動的一次出手,莫過於麥當勞中國。2017年,凱雷組團中信股份、中信資本以最高20.8億美元的總對價收購了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金拱門」隨之誕生。彼時,凱雷與中信系火力全開,併爲麥當勞中國製定了一份「五年計劃」,稱到2022年餐廳數量要達到4500家。現在,這一目標已經超額完成——截至2022年9月30日,麥當勞中國市場的門店爲4905家。

兩個月前,Wagas也被PE買了

無獨有偶,餐飲連鎖公司Wagas也剛剛易主了。

今年9月下旬,全球規模最大且歷史悠久的私募股權機構之一——安宏資本(Advent International)發出公告表示,已從餐飲集團Wagas創始人手中收購60%的股權,具體財務條款未披露。收購完成後,安宏資本成爲Wagas的最大控股方,Wagas創始人仍將繼續管理集團日常工作。

彼時有知情人士向投資界透露,在這一次交易中,Wagas估值約5億美元,較此前的8—10億美元呈現一定幅度的下降。不過對於這一數字,安宏資本與Wagas方面表示「不予置評」。

圖片

起家於上海,Wagas已有23年曆史。時間回到1999年,做物流的丹麥小夥John Christensen漂洋過海來到上海工作,開啓了一段嶄新旅程。彼時,中國市面上主打健康輕餐的品牌屈指可數,John也常常苦惱於找不到合口味的三明治。於是,他決定自己開一家西式簡餐廳,第一家Wagas就此誕生。兩年後,來自澳大利亞的華裔女性Jackie Yun也加入到了Wagas,並在之後成爲該品牌的合夥人。

以「健康飲食開啓美好生活」爲品牌理念,Wagas某種意義上開創了國內健康輕食的概念,通過推出能量色拉、意麪、三明治、咖喱飯、創意的鮮榨果汁、精品咖啡等餐品,影響了一部分人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Wagas曾公開表示,自己的企業文化裏有濃厚的丹麥元素,其中很大原因基於創始人John是丹麥人,因此Wagas也擁有濃厚的北歐風格——極簡而冷淡,這也引來不少食客前來就餐打卡。

具體到經營上,Wagas主要選址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圈和中高檔寫字樓附近,平均客單價在80元左右,消費羣體以25-35歲的年輕白領爲主,八成用戶爲老客戶。除Wagas之外,這家餐飲巨頭旗下還有一系列餐飲子品牌,包括全天候休閒餐飲品牌Baker & Spice、實驗性時尚餐廳品牌Funk & Kale、以及輕食酒吧品牌LOKAL、咖啡品牌UNO Coffee等等,它們穩踞上海和北京市場,並且足跡遍佈中國其他11個城市,累計開出了約250家門店。

在多年前的一次採訪中,Wagas高管曾提到,Wagas堅持不做加盟,也不接受第三方投資。但這一態度在疫情的背景下發生轉變。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餐飲業大受衝擊,Wagas也不例外,市場曾多次傳來其尋求出售的消息,直到2021年下半年達到高潮。這年11月,彭博社報道稱,肯德基母公司百勝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菲律賓餐飲品牌快樂蜂(Jollibee)、漢堡王母公司餐飲品牌國際(RBI)以及其他私募股權公司,都在考慮競購Wagas。

2022年2月,事情逐漸有了眉目,安宏資本的身影也在此時浮現——彼時彭博社報道稱,安宏資本正在就收購Wagas進行高級談判,後者正在尋求8-10億美元甚至更高的估值。如今塵埃落定,安宏資本拿下了Wagas多數股權,入局中國餐飲。

「現在是投餐飲的最好時候」餐飲人等待春天

別人恐懼我貪婪——從Wagas到爭鮮,我們看到了PE圍獵餐飲的難得一幕。

追溯蹤跡,PE們仍看多中國。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以凱雷爲首的外資PE仍打算活躍在中國,如凱雷在日本之外,幾乎其在亞洲的一半人力都在關注中國。在他們看來,中國仍然是一個關鍵市場,尤其是優質標的估值下行至低位的現在,「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公司」。

這放在餐飲領域同樣合理。正如這一次Wagas賣身,有傳言稱是則疫情後,其創始人因家庭原因考慮回國,遂降估值出售,也折射出了餐飲企業疫情下求生存的縮影。

這兩年來,隨着賽道風口的轉換,消費投資從狂熱哄搶,到今天如墜冰窖,疊加疫情陰影,古老的生意餐飲也從熱鬧轉而人跡寥寥,那個單店動輒估值1個億的魔幻歲月只剩下調侃。

「去年上半年餐飲賽道還很熱,下半年熱度就降下來了。」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向投資界回憶,「很多投資人迫於當時的環境,並沒有真正‘吃透’項目,就匆忙投資了。但是一個餐飲品牌的成長,註定是任重道遠的。這個過程中,資本是催化劑,而非催熟劑。一些不理解的投資人難免有失落,現在看餐飲的投資機構是非常少的。」

我們也看到,遭受疫情重創的線下餐飲因現金流緊缺改變了對資本的認知,餐飲老闆們爲了活下去開始接觸資本市場募資,一時間餐飲上市潮浩浩蕩蕩。

「疫情當下,急需用錢的餐飲公司纔想着去二級市場融資,選擇IPO無非是爲了活下去,然後再佔領市場,提前佈局後疫情時代。」上海一位專注餐飲的投資人坦言,「但理想豐滿,現實卻甚爲骨感,現在的形勢對它們並不友好。」眼下,絕大部分遞交招股書的餐飲企業還漫長地排在IPO的大門前。

高估值的後遺症愈演愈烈,當買賣雙方都無法給出有說服力的估值建議,很多創業公司進入了漫長的融資進程,有的早已悄悄倒下。上述投資人分析認爲,適者生存,不應把所有餐飲店關停的結果都歸因於疫情,這也是一個行業洗牌的過程。

此情此景,卿永也感觸良多:「在投融資市場的高估值,對於大多數餐飲品牌而言大勢已去,縱使疫情過了也不會恢復,唯有那些已經具備規模且非常剛需的餐飲和極具品牌厚度的高附加值餐飲纔會留存下來。等疫情過去了,好的品牌又將會一票難求。現在肯定是投資餐飲的最好時機。」

儘管餐飲很難,但依然有一批投資人堅守,他們心態從容——喧囂褪去、估值降低,現在反而能看更清晰地識別基本面過硬的標的。我的一位專注投餐飲的投資人朋友表達了他的狀態:「半個身子埋着,然後繼續幹活。」

那麼,餐飲Buyout在中國是否已成氣候?「Buyout在國外是一個比較常見的運作方式,但在中國,Buyout還處於十分早期的階段。的確現在大多數餐飲標的的估值都在合理區間,但PE做餐飲Buyout在短期幾年內還不能大規模實現。」北京一位投消費的PE合夥人說。

中國餐飲的併購市場還遠遠不成熟,「沒有職業化的團隊併購過來,大概率會衰落,除非併購方自己有很強的專業和產業積累。尤其中國創業還處於個人英雄時代,離真正實現職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卿永如是說。

但無論如何,民以食爲天,吃穿住行永遠是剛需,餐飲屬於永不落幕的產業。而在疫情的當下,無數餐飲創業者依然在努力生存着。

日前,巴奴毛肚火鍋創始人杜中兵在窄門最新一次論壇發言中強調:「在現在的大背景下,餐飲人要穩得住紮得住、踩緊了剎車去思考問題,無論賬上的現金流壓力如何,都不能改變餐飲人的根本——只要你開門營業一天、只要你接待哪怕一桌顧客,你都要給他最好的東西,都要充足地給到應該給的價值。」

餐飲人的春天還會遠嗎?正如卿永所說的那樣:「危機未必會讓一家企業死亡,砍掉負向現金流門店、保持最低成本狀態運營,讓自己能夠活到春天的到來。」

相關股票